點擊"二胡"
二胡大師王國潼《二泉映月》聽過最接近阿炳的演奏
1978年,著名的指揮傢征爾先生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訪問,當他聽到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時,他立刻掩面而泣,從坐著的椅子上起來就跪瞭下去,並虔誠的說道:“聽這種音樂應當跪著聽,坐著聽和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二泉映月》能得得到世界級大師如此的贊許,而且要必須以跪著聽的方式才能表示自己的恭敬心,那麼這首樂曲的創作者一定很瞭得,他應該是音樂界的權威和專傢。
答案會讓你大跌眼鏡,名曲《二泉映月》的創作者是我國民間藝術傢華彥鈞,小名阿炳,一個靠拉二胡賣藝為生的盲人。
公元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江蘇無錫雷尊殿的“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自號雪梅,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當傢道士,母親嚴氏是當地名門望族秦傢的寡婦,也許這個音樂精靈的降生就註定是一個悲劇開始。
阿炳4歲時,母親無奈的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抵抗世俗的偏見和歧視。阿炳沒有瞭母愛,而父親又是一個道士,華清和名義上不好撫養自己的兒子,隻有把他偷偷送到鄉下嫂子傢寄養。而年少的阿炳從人們異樣的眼光中隱約感覺有些端倪和不解的疑惑。
在阿炳8歲時華清和又把他從鄉下接回來並以師父的名義撫養他,先送他上私塾,隻有識字瞭才有機會誦經當道士。而華清和又精通各種樂器,傳授他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阿炳10歲時,父親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12歲時,又要求他在吹笛子時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直至把鐵圈換成秤砣;阿炳在學二胡時,琴弦上被勒出許多血痕,手指也拉出瞭很厚的老繭。阿炳把自己當作蒙受好心人照顧的孤兒,在“師父”的細心指導下勤學苦練。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裡,經常遭受歧視和侮辱,音樂就帶給瞭他孤獨時最大的安慰。
時光荏苒,到瞭阿炳18歲時,他不僅出落得一表人才,而且對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也非常熟練,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為“小天師”而成為洞虛宮裡吹奏的主要成員。
1918年,華清和肺病嚴重。在臨終前,他含淚向25歲的阿炳吐露實情。“這太突然瞭!”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阿炳緊緊抱住父親嚎啕大哭,在場的徒弟們也都潸然淚下。父親去世,阿炳被繼任為雷尊殿的當傢大道士。
阿炳接受不瞭這個殘酷的事實——自己竟然是道長與寡婦的私生子。父母的相繼離世,世態炎涼,命運也太捉弄瞭人瞭!他心情鬱悶,以致對雷尊殿管理不善而使他一度自暴自棄。他變得混賬起來,開始在鴉片膏裡快活,在妓院裡廝混。最終,他染上花柳病重疾而雙目失明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和法事操作,當然他也無錢醫治而隻有賣藝街頭。
在黑暗的日子裡,音樂成瞭他最大的慰藉,也給瞭他求生的力量。他要為自己的生命再添加一段音樂的生命,他要化自己的痛苦為光明。從此,洞虛宮的雷尊殿少瞭一位道長主持華彥鈞;而無錫的街頭巷尾多瞭一個拉二胡的瞎子——阿炳,這就是我國最著名也最淒涼的草根音樂傢。
於是一個身穿灰佈長衫、戴一條斷腿圓圓眼鏡、頭挽道士發髻的瞎子藝人阿炳就出現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無錫古城裡走街串巷拉琴賣唱。他的顏值從以前的高大上頓時變成矮矬窮,大傢都知道吸毒的人是一副骷髏骨的模樣,特別是墨黑的鏡片後面一對深陷的眼窩裡看不到眼珠,一張嘴便露出他那粗大的黃牙,所以他的形象常常使孩子們感到害怕。
無錫的黃昏,一眼望去萬傢燈火溫馨而靜謐。而在一座小石橋頭,瞎子阿炳拉著二胡,曲調淒婉悠揚卻沒有一個聽眾,隻有石橋臺階上的爬蟲,還有橋下水面倒映的月亮是他的忠實粉絲。
尋尋和覓覓冷冷又戚戚,琴聲的幽怨從他的弦裡淌出,從他的指間流下。世俗的不平等留給他的是數不盡的苦楚,在夜空明月小橋流水的渲染下是無盡的淒涼。隻有樂曲,在訴說著他的衷腸。
這時,無錫惠山下的惠山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也從夢中醒來,為這琴聲而折服,惠泉之神噴發而出,飄至惠山頂上,慰藉這心中酸楚無處傾吐的不幸之人。
皎潔的月光,為萬物披上寧靜而神秘的銀裝,可阿炳身上始終是一片暗淡的光影。他的周圍一片寂靜的沉默,讓人感到可怕。因此他經常是食不果腹,很為明天的早餐在哪裡而擔憂。
讓阿炳值得最欣慰的是在1933年40歲的他與寡婦董彩娣結合,他們二人相濡以沫互相關心。彩娣還帶來一個10歲左右的女兒,這孩子就負責攙扶阿炳在賣藝時走街串巷。這樣的一盲一少組合亮相街頭,特別是阿炳瘦弱而佝僂的背影,一邊緩緩向前,一邊拉著二胡的情景,深深讓人悲憫而敬仰。
阿炳復雜的一生,好與壞都經歷過。在品格方面,我們無法妄論。據無錫老人回憶,那時他們聽到阿炳的琴聲,人們就會嘆息地說道:“哎,那個可憐的阿炳又來瞭,他有拉不完的怨與恨啦……”
《二泉映月》講解
宋飛
《二泉映月》整曲示范
宋飛
附簡譜(可點擊放大查看)
▼
留言